1. 首页
  2. 学习园地
  3. 正文
点击显示栏目

学习园地

内部审计如何才能更好用好审计依据?

  • 来源:审计处
  • 发布者:审计处01
  • 浏览量:

内部审计中,审计人员会遇到被审计单位的人对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定性、问题描述甚至问题本身提出异议。被审计单位提出异议的原因之一就是审计依据不准确,或者审计依据不充分。

首先,我们来看看内部审计运用的审计依据都有哪些?

一是国家法律法规。国家的法律法规适用的范围很广。例如《会计法》在财务审计中就很容易被引用。不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严肃性,一旦被审计人员在审计问题中引用,被审计单位一般会觉得比较敏感。

二是行业的规定、指导意见等。每个行业都会出台一些规定、指导意见来规范行业内企业组织的经营行为。企业组织在实际经营中,难免会触碰到行业禁止的经营行为,这时候,内部审计人员就要指出来。尽管被审计单位会讲,内审部门和经营部门也都是同一个组织的,被审计单位所做的违反行业规定的行为也是受市场环境的影响,也是为了生存,但是内部审计人员要站在组织的整体利益上,为组织避免外部监管风险。规范经营,并不是阻碍组织发展的刹车器。

三是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。越是成熟的企业组织,其规章制度越是健全。规章制度越是健全,审计人员越是容易找到审计依据。

四是内部控制原则。还有一些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制度没有明确指出,但是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经济事项,审计人员要通过分析、判断,把具有重大风险的事项揭示出来。

那么,审计人员如何运用好审计依据呢?

一是,熟悉审计依据所涉及的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制度等。有时候,审计人员明明觉得某个经济行为有问题,可就是找不到相应的审计依据,这就是对法规、制度等不够熟悉。审计团队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清单,并不断地完善、补充或增减。

二是,能够解析地看待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制度等。所谓解析,就是审计人员在深入了解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制度等的基础上,能够分析解构,能够较严谨地和经济行为对应起来。很多问题定性不准确的原因就是对制度理解不深、不透,甚至理解偏差。

三是,能够辩证地看待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制度等。尤其是企业组织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,其中不一定完全的合理或者符合实际情况,因为制度也有滞后性。审计人员在引用审计依据并指出审计问题后,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和问题如何整改。

四是,能够发展地看待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制度等。市场经济下,影响企业组织的外部因素变化很快。企业组织也在不断地通过组织创新、产品创新、经营创新等进行变革,以适应市场的变化。很多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制度等已经是很多年前制定的了,是否符合现在的市场环境,审计人员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。

另外,还有两点需要注意:

一是,用好审计依据的前提是找对问题、查准问题,不然制度依据肯定对不上。

二是,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时,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,直接搬来法规、条例来指出问题的存在,而是要把审计依据和审计发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,指出问题的风险、影响,要让被审计单位真正做到心服口服。

无论怎样,正确地运用审计依据,将增加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专业性,更有效地说服被审计单位。

来源:审计观察

上一篇:只有一篇

下一篇:只有一篇